*本(ben)文(wen)為評論員投稿(gao),不代表環球旅訊立場
前不久在(zai)網(wang)上看到一則奇談怪論,指責OTA搞亂(luan)了(le)民航(hang)票價市(shi)場。
而這也(ye)凸顯了民(min)航界(jie)目前的某種心態:代(dai)理人不是什么好東西,應該擺(bai)脫對其(qi)的依賴。
先說(shuo)這個奇談怪論。總結起來,就是“國內民航需求(qiu)是有的,只(zhi)是被OTA壓低(di)了”——核心(xin)觀點為(wei)“代理人把需求(qiu)攢著(zhu)、不出票(piao),人為(wei)遏制需求(qiu),等航司降價以后再出票(piao)”。
但是,這個指控本(ben)質上是站不住腳的。
沒有旅(lv)客(ke)會希(xi)望選一家(jia)出票(piao)(piao)慢的(de)(de)代(dai)理人。尤(you)其是在現在這個時(shi)代(dai):國內機票(piao)(piao)大約50%都是提前2天以(yi)內收到需(xu)求,各家(jia)旅(lv)行社和(he)OTA都以(yi)“秒(miao)出票(piao)(piao)”為賣點的(de)(de)時(shi)代(dai),代(dai)理人能夠“攢”多(duo)久需(xu)求呢?
從起飛前兩天(tian)“攢”到(dao)起飛當天(tian)?還是說從起飛前一個月(yue)“攢”到(dao)起飛前一天(tian)?
換(huan)個(ge)角度想,作為旅客而言,你樂意冒著(zhu)最后買不到(dao)票(piao),無法(fa)成(cheng)行的風險,把票(piao)款給代理人這么“空(kong)手套白狼”嗎?

我相信不(bu)會有(you)旅客希望這么(me)做(zuo)。哪怕(pa)有(you)旅客希望這么(me)做(zuo),必然也要(yao)分到票款的大(da)部分,不(bu)可能(neng)說讓代理人獨享(xiang)這塊(kuai)蛋糕。
但如(ru)果旅客(ke)希(xi)望(wang)這么做(zuo),覺得“推遲(chi)幾天也沒(mei)關系”,那就還是成(cheng)了(le)旅客(ke)和航空公司之間的斗智(zhi)斗勇了(le)。
事實(shi)上,旅(lv)客(ke)和航空(kong)公司之(zhi)間最大的博弈,是(shi)“買票以后(hou)票價會(hui)不會(hui)上漲”的博弈。
航(hang)空公司(si)擔心起飛前最(zui)后一(yi)刻(ke)機票賣不出(chu)去,旅(lv)客也擔心到了(le)最(zui)后一(yi)刻(ke)自己無法(fa)成行(xing),互相都有在產生需求(qiu)后盡早(zao)達成交易,落袋為(wei)安的動機。
而影響旅(lv)客購票因素的(de),無非就是(shi)兩個(ge)(ge):一個(ge)(ge)是(shi)反悔(包括退票和(he)改簽)的(de)成本;一個(ge)(ge)是(shi)票價(jia)的(de)變動。
如果旅客認為反悔的成本(ben)高,或者(zhe)買票以后票價會(hui)“跳水”,旅客就會(hui)“不(bu)見(jian)兔子不(bu)撒鷹”,不(bu)到自己有絕對需求(qiu)的時候(hou),不(bu)出(chu)手購票。
退(tui)票費和改簽費是明示(shi)問題,而機(ji)票是否“跳水”,則是長久以來(lai)航空(kong)公司和旅(lv)客之(zhi)間的默契。
我們這里要講到一個詞,叫“自我驗證(zheng)”。買(mai)賣股(gu)(gu)(gu)票的各位(wei)股(gu)(gu)(gu)民(min)對(dui)此應該不會陌生:股(gu)(gu)(gu)民(min)相(xiang)信某(mou)只(zhi)(zhi)股(gu)(gu)(gu)票會漲(zhang),集體(ti)買(mai)入,股(gu)(gu)(gu)票就(jiu)真的漲(zhang)了(le)(le);股(gu)(gu)(gu)民(min)相(xiang)信某(mou)只(zhi)(zhi)股(gu)(gu)(gu)票會跌,集體(ti)賣出,股(gu)(gu)(gu)票也就(jiu)跌了(le)(le)。
回到機票(piao)上來(lai)看,旅客(ke)和航空公司(si)長期以來(lai),也有“票(piao)價會(hui)逐(zhu)漸(jian)上漲”的共識。
這(zhe)樣,旅客會(hui)盡(jin)可能早買(mai),一定下來(lai)行(xing)程就(jiu)買(mai),“早買(mai)早賺到”;航空公司(si)看著機票(piao)早早賣出去,相應提高后續機票(piao)的(de)價格(ge);旅客看到購買(mai)以后票(piao)價上(shang)漲,紛紛大感慶幸(xing),下次(ci)還(huan)會(hui)接著早買(mai)——從而預言(yan)實現了自我驗證,機票(piao)價格(ge)螺(luo)旋(xuan)上(shang)漲,“越(yue)(yue)(yue)買(mai)越(yue)(yue)(yue)貴(gui),越(yue)(yue)(yue)貴(gui)越(yue)(yue)(yue)買(mai)”,需求自然就(jiu)不(bu)會(hui)“被遏制”。
但是,這個預言反過來,就會出(chu)現最壞的情況。旅(lv)(lv)客(ke)買(mai)到機票以(yi)后,航空公司發現上(shang)座不(bu)理(li)想,臨時降(jiang)價(jia);旅(lv)(lv)客(ke)發現降(jiang)價(jia)以(yi)后大感上(shang)當,下(xia)次絕不(bu)早買(mai);航空公司看著(zhu)預售(shou)情況不(bu)佳,票價(jia)又上(shang)不(bu)去。
這樣的(de)話(hua),“越買越貴,越貴越買”的(de)共識(shi)就被(bei)打破了,市場(chang)需(xu)求自(zi)然也被(bei)“遏制”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外航此前會有價格保(bao)護(也即如(ru)果在買票(piao)后降價,旅客可獲(huo)差價全額(e)退(tui)還)——絕對不能讓旅客產生“自己買虧(kui)了(le)”的心(xin)態,否則在如(ru)今(jin)自媒體(ti)發達的今(jin)天(tian),這種心(xin)態馬(ma)上就會街(jie)知(zhi)巷聞,打破(po)市(shi)場“越(yue)(yue)買越(yue)(yue)貴”這一脆弱(ruo)的共識平衡。
解(jie)釋完了需求為什么(me)“被遏制(zhi)”的問題,但我還是得繼續說明航司和代(dai)理人的關系。
代理人(ren)之所以會存在(zai)于這個市場(chang)上,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方便(bian)比較、方便(bian)組合。所(suo)有人都希望花(hua)最少時間,拿(na)到滿足自己需求的最低代價——而(er)在(zai)機(ji)票行業中,代理(li)人能將各種票價展示在(zai)消費者面前。
哪怕三大航現在開(kai)始互(hu)售,但(dan)是小航司呢(ni)(ni)?火車(che)票呢(ni)(ni)?酒店呢(ni)(ni)?租車(che)呢(ni)(ni)?我們(men)講術業有(you)專攻(gong),總有(you)力有(you)不逮的時候。
第二(er)個是(shi)盡可能簡單地覆蓋客戶。人際交往當(dang)中(zhong)有一個“鄧(deng)巴數”的(de)概(gai)念:一個人最多穩定認識150個人。
剔除親戚朋友上司(si)同事,一個航司(si)的客(ke)(ke)戶(hu)經理(li),最多也(ye)就(jiu)熟悉100位(wei)(wei)客(ke)(ke)戶(hu);但(dan)如(ru)果用代理(li)的話,一個客(ke)(ke)戶(hu)經理(li)對應100位(wei)(wei)代理(li),100位(wei)(wei)代理(li)再接觸100位(wei)(wei)客(ke)(ke)戶(hu),那就(jiu)是10000名(ming)客(ke)(ke)戶(hu)了(le)。
同時,客戶(hu)買(mai)票買(mai)得(de)少,可能今天有明天沒有,關系不(bu)穩定(ding)(ding),很多客戶(hu)其實是無(wu)效(xiao)客戶(hu);代理人聚少成多,關系相對是比(bi)較穩定(ding)(ding)的。
這就(jiu)降低了(le)航(hang)空公(gong)司客戶管理(li)的壓(ya)力。
航(hang)空公司當然試圖擺脫(tuo)代理人(ren),但是(shi)擺脫(tuo)代理人(ren)之后才是(shi)真正(zheng)的問題(ti)。
例如,航空公(gong)(gong)司要(yao)怎么觸達客(ke)戶?自己有優(you)惠要(yao)怎么做宣傳?全部到公(gong)(gong)域流(liu)量渠(qu)道嗎?
代(dai)理(li)(li)人是(shi)一個獨特的(de)私(si)域流量(liang)渠(qu)道,而(er)且還(huan)自(zi)帶客(ke)戶分類(lei)功(gong)能,TMC是(shi)TMC,境(jing)外(wai)代(dai)理(li)(li)是(shi)境(jing)外(wai)代(dai)理(li)(li),旅行(xing)社是(shi)旅行(xing)社,客(ke)戶按代(dai)理(li)(li)人分得(de)整(zheng)整(zheng)齊齊,做活動(dong)和放政策都是(shi)精準的(de)。
放著私(si)域(yu)(yu)流量(liang)(liang)不(bu)用,跑著去用公域(yu)(yu)流量(liang)(liang),那只怕是票(piao)價提不(bu)提得上來還兩說,銷售費用,“買流量(liang)(liang)的(de)錢”先直線上升了(le)。
很多航空公司,新媒體新渠道(dao)還沒有玩明白,就想著干(gan)掉舊渠道(dao),這樣青黃不接的事(shi)情是不能(neng)做的。
同時(shi),航空公(gong)司對(dui)代理(li)人的排斥政策,不但沒有使(shi)得直銷(xiao)率(lv)提高,反而正在(zai)使(shi)得代理(li)市場逐(zhu)漸集中(zhong)——在(zai)排斥代理(li)人的政策之下,只有那些將機票視(shi)為“流(liu)量入口”,藉由捆綁銷(xiao)售獲得利潤(run)的代理(li)人才能(neng)活下來。
航(hang)空公司因此也會逐漸發現,自己(ji)面臨的市場越(yue)來越(yue)混亂(luan)——當你把遵(zun)守規則的代理人趕走(zou)以后,剩下的一定是不遵(zun)守規則的代理人。
代理人的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票(piao)價。
往年票(piao)(piao)價傭(yong)金按價格(ge)捆綁(bang),代理(li)人(ren)(ren)和航司(si)的利益是(shi)一(yi)致(zhi)的,航司(si)賣得(de)越貴(gui),代理(li)人(ren)(ren)掙得(de)越多(duo);如今票(piao)(piao)價傭(yong)金改為(wei)定額,賣多(duo)賣少(shao)對代理(li)人(ren)(ren)一(yi)個結果(guo),代理(li)人(ren)(ren)雖然不會(hui)通(tong)過晚出票(piao)(piao)“遏制需求”(這在實際(ji)上并不可行,違背(bei)旅客(ke)期望),但是(shi)當然會(hui)向(xiang)購票(piao)(piao)人(ren)(ren)推薦最便宜的機票(piao)(piao)。
這也是為什么近幾年很多代理轉型TMC,更準確來說(shuo)是“費控”行業。
對于這一批轉(zhuan)型TMC的(de)(de)代理人(ren)而言(yan),幫企業省下來(lai)的(de)(de)成(cheng)本(ben)越(yue)(yue)多,企業越(yue)(yue)喜(xi)歡(huan)他們,給予他們的(de)(de)票(piao)量越(yue)(yue)高,手續費也就越(yue)(yue)高。
當代(dai)理人(ren)和買家站在同(tong)一戰線的(de)(de)時候(hou),航空(kong)公司必然(ran)會陷入票(piao)價管理上(shang)的(de)(de)窘境——代(dai)理人(ren)是(shi)(shi)最了解(jie)航司票(piao)務(wu)政策的(de)(de)人(ren),把他們(men)推向對立面顯然(ran)是(shi)(shi)非常危(wei)險(xian)的(de)(de)。
如果拿回股票市場類(lei)比的話,航空公司排斥代理人類(lei)似于莊家排斥券(quan)商(shang)——這在股市上(shang)來(lai)看(kan)幾(ji)乎不可思議。
只有(you)行(xing)業(ye)越熱鬧,行(xing)業(ye)里(li)的(de)莊(zhuang)家(jia)才能有(you)錢賺;當行(xing)業(ye)不受(shou)關注的(de)時候,即使是莊(zhuang)家(jia)也無利可(ke)圖。
在(zai)沒有(you)人口的王國里(li)做國王,是沒有(you)意義(yi)的。
評論
未登錄
大蔡一盤
2025-05-15
從中外體制差異與價格策略對比,就能發現更多的解決方案。
比如鄰國日本的早鳥價格策略,在出票前會推出早鳥價格優惠,這種策略鼓勵旅客提前訂票,從而更好地平衡航班載客率和經營風險。同時,早鳥票往往配合一定的便利服務費用(convenience fee),以補償因票務處理產生的額外成本。這種模式既增加了航司的收入彈性,也在價格上給予消費者一定的激勵。
另外一個鄰國,印度的靈活票價與多樣化收費 印度市場上,由于競爭與體制比較寬松,航空公司通常允許票價根據供需變化而自動波動,不僅有早鳥價格,也常嵌入各種服務附加費,使得最終票價更貼近市場真實情況。這種靈活性有助于形成一個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機制和更透明的市場環境。
但說到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國內這樣的情況不是單單航司或行業行為,背后原因值得深度解析。
比如政策與監管框架,中國的航空票務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仍處于政府嚴格監管之下,票價、出票時段等環節往往需要遵循統一政策,這種體制安排在保障公平的同時,也使得市場靈活性不足。尤其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在統一管理與市場自發調節之間找到平衡,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更(geng)社會性的(de)(de)是利益(yi)分(fen)配(pei)(pei)機制不(bu)均,代(dai)理人與航空(kong)公司的(de)(de)分(fen)潤模式、票(piao)價浮動受(shou)控等(deng)問題,其(qi)本質(zhi)反映了存在(zai)的(de)(de)利益(yi)分(fen)配(pei)(pei)不(bu)均。代(dai)理人往往處于(yu)相對劣勢(shi)的(de)(de)位置(zhi),即便他們(men)掌握著重要的(de)(de)客戶信息和市場(chang)資(zi)源,也難以真正擁有定價權,這在(zai)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qi)在(zai)產(chan)業鏈中(zhong)的(de)(de)競爭(zheng)力。